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均居全省第5位;
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
今年以来,滁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坚持稳中奋进的工作总基调,好中加快、能快则快,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实现“双过半”,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交出了圆满答卷。
质量效益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3亿元,同比增长24.2%。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8%。财政收入结构优化。上半年税收收入142.2亿元,增长25.5%,高于全部财政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1.1%。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35.8%,消费税同比增长20.7%,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5.4%。
上半年,滁州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12.1:50.9:37.0调整为10.5:50.4:39.1,其中一产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上升2.1个百分点。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46.2%、41.5%。
骨干企业经营良好
小微企业加速成长
对百亿元、50亿元和30亿元目标企业实施分类培育,市级领导对口帮扶14户百亿元目标企业,签订年度发展目标责任状,一企一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1-5月份,14户百亿元目标企业实现产值331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康佳电子实现产值59亿元,增长8.3%;安徽猎豹58亿元,增长18.6%;中联36亿元,增长39.9%;金禾17.2亿元,增长35.8%;华塑19.8亿元,增长28%。
在全市选择567户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指导加快“专精特新”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9户、省级119户。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各类工业机器人。1-6月份,全市增加机器人257台,总数达1313台。与此同时,对列入年内达产项目全面摸排,由市直部门点对点帮扶,确保及时申规。截至5月末,全市新增规上企业48户,总数达1541户。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
发展后劲加速蓄积
坚持高位推进,加强督查调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光电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项目是滁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滁州创新发展的一号工程,去年9月份开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高位推进下进展良好,主厂房三层混凝土浇筑已于5月21日全部完成(提前10个工作日完成节点),核心区四层钢结构正加紧施工中,预计2019年一季度点亮投产。此外,投资20亿元的隆基乐叶光伏、10.6亿元的欧品电器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博西华洗碗机、天鼎丰、德青源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纳新新材料、佳森精密、双林工业品、伊食佳食品、欢乐禧禧等12个项目达产。上半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续建463个、新开工226个、竣工161个,全部完成双过半目标。
大力开展技术改造。总投资46亿元的猎豹汽车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华塑二期项目、总投资13亿元的德轮橡胶二期项目、30亿元的强虹实业年产6.8亿米仿真丝面料项目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华汇热电、凤阳玻璃等一批亿元项目达产达效。
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滁州未来城市发展核心、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的明湖建设热气腾腾拉开大幕。年内计划开工建设13条道路,3条已经开建。总投资18亿元的东方园林文旅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奥体中心项目设计通过评审。围绕明湖开发,滁州与康佳集团达成建设康养小镇、智能家电与装备产业园、科创中心、新零售总部等项目的战略性合作协议,总投资将达140亿元。总投资31亿元的滁州市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水利工程定远县江巷水库开工以来建设顺利,已完成投资25亿元。滁淮高速年内有望建成通车,滁西环高速开工建设,上半年完成交通投资41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一期工可报告、滁天高速初步设计获批,滁州机场正在进行选址论证,来六高速、明巢高速完成可研工作。
创新发展势头强劲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定滁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和滁州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以“三区一城”(滁州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凤阳小岗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滁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级、省级区域性创新平台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强劲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全力助推转型升级。
着力建设创新平台。建立工业园区与一流院所、亿元企业与研发创新团队合作模式,聚焦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功与中科院化研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建设,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1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4家,总数居全省第3位;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47家。多措并举,引进知名孵化器建设高端平台,引领激活本地创新创业资源,众创空间相继投入运营。累计建成启迪之星、天地汇、源家园、萤火虫等众创空间13个,科技孵化器4个,孵化场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实现县市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
着力支持发明创造。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保障。该市共申请发明专利3637件,居全省第3位;授权发明专利319件,居全省第6位;发明专利拥有量3081件,居全省第4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件,居全省第6位。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8家。
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市本级安排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设立3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并按实际支出进度适时增资。目前,人才团队项目市级立项18个,拟投资金8900万元;省级立项4个,拟投资金2900万元。设立1500万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可贷规模达1.5亿元,开展院士助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招引和引博三大行动,制定滁州市“1211”企业家培育计划。1—6月份,全市新签订院士工作站2个,总数达22个,新签约“千人计划”专家2名,总数达22人。
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力度,分别与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工程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对接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60余个。
致力打造开放高地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取得丰硕成果。
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领导带头,高位推进。市级领导带队,赴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开展招商活动40余批次,拜访企业100多家。组建80多个县级干部招商小分队,邀请意向客商来滁考察3310余天,在滁接待客商2592余批,摸排项目线索1377余条。市县联动,部门协作,全力推动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100亿元的星恒电源、总投资51亿元的中盛新能源汽车、总投资50亿元的创维智能家电、总投资40亿元的米润智能出行消费品、总投资20亿元的隆基单晶组件、总投资20亿元的长荣光纤光缆、总投资17亿元的博西华干衣机洗衣机、总投资16.5亿元的朝野电视、总投资10亿元的京东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8个,总投资906亿元,其中已转化开工52个,到位境内省外资金实现396.6亿,同比增长11.5%。
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滁州经开区在实现千亿园区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新引进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达科创产业新城、原创科技城等一批重大科技平台瓜熟蒂落。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8.9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14.3%;进出口总额7.1亿美元,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近百亿元,增长7.8%。苏皖两省、苏滁两市合作共建的的苏滁现代产业园立足高端,新签约项目32个、新开工项目21个,其中星恒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是园区目前单体投资规模最大项目。上半年园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外贸进出口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7.1%、38.8%、19.4%、44%和60%。整合优化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集约发展,苏滁产业园、汊河经开区纳入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3家开发区进入全省前三十强。
政务改革不断深化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优化服务,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营造环境。
“四送一服”全面开展。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1-6月份,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调研企业9545次,梳理企业问题2105个,解决企业问题1988个。其中5月份开展的“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全市调研走访企业7956家;召开各类政策宣讲会2479场,参与人数19943人;达成各类要素对接项目1015个,涉及金额445亿元。
“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按照互联网运行规律及群众办事需求,在全省率先开展“多证合一”“减证便民”“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最大限度精减申报材料,优化服务流程。发布“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进中心事项中,取消225个前置要件,33个部门1031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占99.8%。其中市工商局、市发改委(物价局)、市食药局等31个部门进驻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推动不见面审批改革,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市政务中心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网络自助服务并举,1-6月份,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服务事项81万件,其中即办件71.4万件,即办率达88%。
降成本政策全面落实。认真抓好省“新十条”和滁政56号文件落实,上半年全市降低社保费用超6000万元,减免税收累计超16亿元。
脱贫攻坚重锤擂鼓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超常举措脱贫攻坚。直面问题,奋起直追,明确“四个一”,开展六大行动,全面补齐短板,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翻身仗。“四个一”即:明确一个总目标,重返全省先进行列;明确定远县摘帽,21个贫困村出列,2.82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落实一人负主责,要求各地明确一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抓扶贫工作;制订一套硬办法,制订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实施方案,确保责任落实;健全一套指挥体系,突出稳定脱贫、防范返贫和压实帮扶责任,成立产业就业带动增收、精准帮扶管理、问责奖惩3个专项小组,每月会商,加强指导;推出一批实举措,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做好文章,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提高造血能力,补齐“双基”短板。“六大行动”即:开展大培训,着力解决业务不熟的问题;开展大排查,着力解决问题不清的问题;开展大走访,着力解决帮扶弱化的问题;开展大宣讲,着力解决群众政策不清的问题;开展大整改,着力解决措施不力的问题;开展大问责,着力解决纪律不严的问题。对影响脱贫攻坚考核成效、工作严重失职失责的;对“大排查”中发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重失职渎职的,一律从严问责。市、县两级共问责12个地区、部门,81名相关责任人。
改善民生务求实效。改善民生,投入为本。上半年滁州13类民生支出累计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6.1%。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上半年到位资金93.7亿元。全市工程、培训类项目总开工率达80%,完工率超过50%。统筹推进幼儿园建设,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贴标准由原来的生均500元、600元、700元分别提高到900元、1000元、1100元。兜牢民生底线。截至6月底,全市安排扶贫资金8亿元、就业资金支出3592万元、发放五保供养金7483万元、孤儿基本生活费819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543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167万元、高龄津贴2328万元,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450元提高到490元。足额安排市级公立医院预算6003万元。市本级安排医改专项资金1215万元、疾病应急救助100万元、精神病救助资金120万元。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6元,同比增长9.8%,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