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1978年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泥路草房、民生凋敝,而今小岗村已经铺上柏油路、盖起新房,建了学校和医院,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
一代又一代小岗人,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建设着美丽的家园。小岗,这个让中国农民引以为豪的村庄,正蓄势待发,实现新一轮的跨越。
严宏昌:从“泥巴墙、破草房”到青砖黛瓦小楼房
6月25日,碧空如洗,小岗村,一个因40年前分田单干而闻名的村庄,干净、静谧。“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牌坊,在村外5公里处矗立着。穿过外围村,驱车飞驰在两旁树木林立的大道,远处高标准农业产业园集中连片,一排排两层青砖黛瓦小楼错落有致,村民广场前三五个老人围坐着拉家常。一条10米多宽、1.7公里长的柏油路,从村头村委会和广场一路贯通到大包干纪念馆,间或有电瓶车载着外地游客来来往往。
“和40年前比起来,如今的小岗村已经发生了巨变,让人做梦都想不到。”今年69岁的严宏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的5个子女都在小岗村务工,孙辈还在上学。记者见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时,他刚从女儿家串门回来。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这一凤阳花鼓词,是“大包干”之前小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40年前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1969年我结婚,到1978年我有4个孩子,一家6口挤在巷子西口的3间破草房里。”严宏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草房是1961年盖的,将近二十年早已破败不堪,泥巴墙是歪的,冬天抵挡不住飕飕寒风,遇上连阴雨,只好用塑料布到处补漏。“人穿破衣服、吃不饱饭,连耕牛都没力气,根本拉不动犁耙。”他的语气缓慢凝重。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秋种无法进行,凤阳旱情更普遍。这一年,小岗完成了被载入史册的创举,小岗村18个“当家的”一起在一份承诺书上摁上“红手印”。
“大包干”释放了生产力,日子越过越好。1989年,严宏昌终于着手实施建房的梦想。当时安徽农村盖房一般是扒掉茅草房,盖起瓦房。曾在凤阳县城建筑工地上当过包工头的严宏昌要建的却是钢混结构的楼房。钢混结构的楼房村里人没见过,泥瓦匠都做不了。严宏昌自己设计好房型结构,搭好框架,再找人填充建筑材料。“当时盖了第一层,后来每隔十年盖一层,盖了三层。”严宏昌对这钢混结构房屋的规模和领先性颇为满意。
40年过去了,小岗村告别茅草房,盖起新楼房,家电、小轿车走入普通农家。
改革,让小岗村变了样子。从“三步走”振兴小岗战略到建设“四型”村庄,到建设“美好乡村示范村”,实现“两年大变样”,再到“一个中心、三大组团、三条轴线”的空间布局规划,小岗村一步一个脚印。围绕改善村容村貌,全村道路改建、扩建,居民住房保障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台阶,通过了省美好乡村示范村验收,获得了国家生态文化村的殊荣。
今天小岗村的核心地带分布在一条主干道两旁,名叫“友谊大道”,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援建的,主干道两旁分布着规格较为统一的二层小楼。
“40年前小岗村连条路都没有,只有草田埂,一下雨,出趟门全踩在泥巴里。”严宏昌觉得,一个地方要发展,得先修条路,才不会闭塞。他努力地张罗着修一条土路,贯穿全村,通向外面的世界,名叫友谊路。“当时特地画了图纸,这么修能让路两旁的各家各户都能受益。”后来这条路从土路变成了石头路,90年代末铺上了水泥,前几年变成了柏油路。
1993年严宏昌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如今的他,日子过得宁静而富足。
杨虎:从“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到家庭医生
1967年出生的杨虎,现为凤阳县小溪河镇中心卫生院小岗村分院医生,父辈是小岗村农民。1988年卫校毕业后,他就在小岗村做村医,两个子女在外地。6月25日记者在小溪河镇中心卫生院小岗村分院档案室见到他时,他刚把前一天走访的家庭签约服务信息录入电脑。
“你看,这是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系统,把每个家庭的基本信息、签约服务包、签约服务团队、协议信息等一条条地录入电脑系统。县卫计委要求小岗村6月底家庭医生的有偿服务包签约率达10%,基础服务包签约率达到100%,我每天要挨家挨户地走访。昨天走访了20多家,今天刚把信息都录进去。”杨虎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
走廊对面的房间也被他改成了档案室,用来存放村民健康档案。贫困户的居民健康档案被摆在一进门靠墙的两排架子上,从1到28编了号。
杨虎从2009年开始给每个村民建档,如今每个人的健康档案都已是厚厚一盒。高血压患者刘兴凤的随访服务记录表显示,3月24日家庭随访,6月25日家庭随访,每次随访对血压、体质指数、运动、摄盐情况等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要录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对高血压等病患需要定期随访。”杨虎说,每周三县医院都会来专家给患者看病,平时也有远程会诊。
“小岗卫生室刚升格为乡镇卫生院,现在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正在筹建招编,这儿的手术室前几天刚弄好,化验室、无菌间、清洗间、病房都有。”卫生院是个空间宽阔的二层楼房,窗明几净,电脑、空调全部配备,杨虎对现在的办公条件十分满意。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能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个体行医,从1996年开始建卫生室了,那时办公条件很简陋,在石马那边租了三间平房,4个村医,只有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几条板凳,条件很简陋,待了十几年。”杨虎对记者说。
为让村民感到发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小岗村把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除了全面升级村卫生服务中心,还投资100万元,建成60张床位的小岗敬老院,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全村28户44人已于2016年脱贫。今年预脱贫1户5人,现已解决一类低保兜底。
在石马新区,一座座二层小楼房鳞次栉比,排水沟、自来水管网、垃圾集中收集区一应俱全。杨虎刚花了14.5万元购置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原来的三间平房70多平方米,一家几口挤着住了多年,现在儿子一家在蚌埠,女儿在合肥,我和老伴准备搬进大房子里住了。”他笑吟吟地说。小岗村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推进小岗核心区和石马、严岗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村民新居1002套。目前,小岗核心区112套、石马新区397套和严岗新区178套新居已全部建成;石马新区剩余235套新居将于2018年底前建成使用。
严海月:从水泥地操场到红色塑胶跑道
6月25日晌午,有村民来店里取快递,严海月麻利地取快递、核对姓名编号。2001年出生的严海月是严宏昌的孙女,从小就耳濡目染小岗村的故事。作为小岗新生代,她今年参加了高考,记者见到她时,她刚拿到高考分数,正和家人商量着填报志愿,顺便在家里开的农村电商小店里帮帮手。
小岗村是什么样子的?“这次回来,我发现小岗村变得更‘靓’了,道路宽了,广场大了,企业多了,新房盖起来了,村容村貌整洁了。”严海月6岁时回小岗村就读小岗小学。
“那是2007年吧,我记得学校环境不是很好,用的书桌表面凹凸不平,在上面写个字都歪歪扭扭,只能在底下找个书本垫着写。学校不大,只有两个年级一个班,没有初中,很多比我们大一两个年级的哥哥姐姐后来就没念了,出去打工。操场只是一块很大的水泥地,在上面做做操,跑跑步。”
小岗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初中,村里的孩子想要升学,只能去周边乡镇上中学,像小溪河中学、梨园中学都离小岗村有八九公里路。
“2012年我小学毕业,正好赶上小岗小学开设首届初中班,改名小岗学校,当时是临近开学才办起来的,只有一个初一班,班上学生只有几名。后来在外地上学的学生转回来了不少,班上学生才慢慢多起来。初二和初三班都是后来才有的。”严海月是从小岗学校初中部毕业的首届学生。那一届有一二十人考上了高中,其中考上凤阳一中的有五六人,严海月便是其中之一。
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小岗人,投入380万元完善小岗学校软硬件设施,新建一座少年宫,建立教师生活津贴补助、教育教学奖励制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我这些天经常在母校的操场上跑步,几年没见,学校变化很大,墙壁全都翻新刷白,有了多媒体教学,课桌也不再是坑坑洼洼,跟县城里的一样,操场也变成了红色塑胶跑道,新配置了很多器材。”严海月说。从衰败破旧、垃圾遍地,到粉墙黛瓦、干净整洁,小岗村走上了富裕文明、生机勃勃的嬗变之路。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民生的持续改善折射的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越来越多真金白银投入,让农民收获满满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