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205044/201712-78260 | 信息分类: | 转型发展政策 |
---|---|---|---|
内容分类: | 综合政务,公民,其他 | 发文日期: | 2017-12-08 |
发布机构: | 英国365bet网址(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7-12-08 |
生效日期: | 2017-12- 08 11:11:30 | 废止时间: | 五年 |
文号: | 无 | 关键词: | 转型发展政策 |
名称: | 滁州南谯区“五个注重”探索文化建设之路 |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以文化为引领,全区上下抓硬件、促软件、攻难点、求特色,举全区之力,纵深推进“实力、活力、魅力、法治” 南谯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独具南谯特色的文化建设路子。
突出“五个注重”,打牢文化工作基础。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文化为魂,打造文化生态之城;规划超前务实,制定并有效实施《“十二五”全区文化工作规划》《“十三五”全区文化工作规划》、《中共南谯区委、南谯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打造文化南谯的实施意见》等规章;改革注重实效,将文化改革列入全区9大项改革之首,建立人才管理机制。注重持续投入。将文化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全区人均文化事业费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来,共投入3亿多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区财政文化民生工程配套资金足额保障到位,近三年累计配套200多万元。注重队伍建设。出台了《南谯区加强全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南谯区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建设规划(2011-2020年)》等系列政策,不断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注重体系建设。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区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书屋”文化阵地,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744.5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注重监督管理。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室,全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达15人,开展文化市场经营法律知识培训,促进了全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突出群众参与,提升文化活动内涵。三级文化活动实现品牌化。区层面有水上大舞台、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不断提升“文化大舞台·大家一起来”新城文化品牌;镇层面,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培树了章广春晚、大柳民乐队、腰铺二郎庙会等乡镇文化活动品牌。村(社区)层面,以村(社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为依托,确保群众每月看到一场电影、每年看到两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阵地文化活动实现常态化。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对外开放,并举办各类活动;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实现优质化,全区绝大多数中小学成立了文艺兴趣小组,涌现出校园文化艺术团体47个,实验小学被授予“安徽省艺术特色学校”。农民工文化活动实现规范化。在全区建立5个农民工文化服务站,每年坚持举办培训班不少于3次,每年送文化进工地不少于3场,组织文化活动不少于10场。社区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化。催生了夕阳红艺术团、龙蟠社管中心健身队、乌衣锦绣湖广场舞队等20多个社区艺术团体,成为一只编外的文艺宣传队、轻骑兵。文艺创作实现精品化。诗歌、杂文、书法、美术、摄影佳作迭出,程学武的杂文“奴性文化”获得杂文选刊全国杂文大赛奖;音乐、舞蹈、民间文艺好戏连台,黄玉才创作的《南谯之歌》获“全国首届唱我家乡的歌”原创歌曲选拔创作成果奖。
突出因地制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依托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古清流关、千年乌衣老街、皇甫山、刘少奇故居、中共苏皖省委旧址等历史资源为平台,收集图片、史料及实物,立足于基本史实,以内在的文化吸引人,将历史的来龙去脉挖掘整理清楚后清晰地表现出来。利用红色文化旅游节平台,宣传推广南谯文化旅游,仅2016年就吸引游客50万多人,旅游商品成交额突破2000万元,宣传展示了南谯区文化旅游形象。依托招商发展文化产业。现已建成的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双洪生态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是南谯文化产业的排头兵。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引进特色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生态、金融、科技融合,引导和提升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GDP比重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