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205044/201806-19078 | 信息分类: | 区域规划 |
---|---|---|---|
内容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公民,通知 | 发文日期: | 2018-06-22 |
发布机构: | 英国365bet网址(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8-06-22 |
生效日期: | 2018-06-22 15:52:26 | 废止时间: | 五年 |
文号: | 滁政秘〔2018〕73号 | 关键词: | 产业发展 规划 通知 |
发布人: | 金晶 | 审核人: | |
内容概述: | 凤阳县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 |
凤阳县、明光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凤阳县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实施工作。
2018年6月14日
凤阳县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行蓄洪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确保行蓄洪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函》(皖农计函〔2018〕517号),编制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行蓄洪区概况。
花园湖行蓄洪区面积165.6km2(设计洪水位20.82m范围内)。涉及凤阳县黄湾乡、枣巷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明光市桥头镇、女山湖镇等7个乡镇,37个行政村(社区),424个村民组,19220户,总人口69316人。其中,户籍户数19202户、68018人,常住户数18299户、665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75户、2420人,已脱贫510户、1261人。2017年行蓄洪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700元,低于两县(市)平均水平。
(二)产业发展现状。
花园湖行蓄洪区耕地总面积15万亩。整体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区内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花生、黑豆、油菜等杂粮为辅。大田作物产量不高,水稻600公斤/亩、小麦400公斤/亩、玉米500公斤/亩。花园湖周边及内陆旱塘养殖面积约1.5万亩,主要养殖家鱼、龙虾、螃蟹等水产品;沿湖部分圩塘种植莲藕、芡实等水生经济作物约5000亩。区内有生猪、肉牛、蛋鸡等禽畜养殖户48家。
(三)区域限制因素。
1. 产业结构亟需调整。行蓄洪区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主导产业缺乏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瓜果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新型经营主体较少,“一村一品”尚未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2. 基础设施亟需完善。行蓄洪区普遍存在路不通、水不畅、电不到等突出问题,农田基础设施亟需完善。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田时常遭受水涝灾害,农业经营风险增大,增加了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的疑虑,掣肘了行蓄洪区现代农业发展。
3. 村庄活力亟需激发。行蓄洪区城镇化进程缓慢,产业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基础设施保障水平较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外流较为严重,空心村现象逐步加剧,村庄活力亟需激发。贫困人口仍需依靠传统农业维持生活保障,间接致使土地流转难度增大,加之文化素质较低,新型农业科技及经营理念推广应用缓慢,劳动生产率不高。
(四)潜在优势分析。
1.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行蓄洪区西邻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凤阳港,宁洛高速贯穿全境且留有出入口,另有国道345、省道307等公路互联互通,良好的水陆交通网络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2. 周边市场潜力较大。围绕南京、合肥、蚌埠等周边城市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花园湖水资源、耕地资源优势,发挥凤宁产业园区、小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休闲体验农业、水上观光旅游等朝阳产业,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3. 精准扶贫政策利好。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强化产业化“造血式”扶贫,提升贫困村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完善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建立贫困村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培训机制,多渠道实施精准政策,靶向助力村民脱贫。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找准行蓄洪保安与脱贫发展的结合点,以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核心,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综合发展道路,助推乡村振兴,确保至2020年花园湖行蓄洪区实现区域整体摆脱贫困。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找准防洪保安与脱贫发展的结合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变劣势为优势、变对抗为适应。利用行蓄洪区地势较为低洼水源多的特点,积极发展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科学选址支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瓜菜种植等适应性农业;发展特色畜牧业,支持水禽养殖,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特色水产业,支持发展水产养殖。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苗木花卉产业,积极探索林业扶贫多种路径。
2. 坚持科学设计,项目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在充分发挥行蓄洪区存水泄洪功能的基础上,大力调整种植结构,趋利避害。围绕“四水”农业(名特优水产、水生蔬菜、水禽、水生经济林),重点发展莲藕、芡实及家鱼、螃蟹等种养业,形成深水鱼、浅水藕,鸭子白鹅水中游,洼地浅滩种竹柳的沿淮农家风景图。
3. 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理念,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市场意识敏锐性高、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民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大力推动沿淮行蓄洪区稳定有效脱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4. 坚持市场导向,效益精准。充分利用周边凤宁现代物流园、小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小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等综合优势,以及南京、合肥、蚌埠等周边广阔的农副产品销售前景、充裕的市场发展潜力,以供给城市“菜篮子”为导向,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扎实经营好行蓄洪区“菜园子”。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农地入股、就近务工等渠道持续增加收入,继而鼓起“钱袋子”,切实增强贫困户物质获得感。
5.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重点开展养殖废弃物处理、沼气发电、秸秆综合利用以及化肥减量施用等相关措施,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提高区域环境综合承载力。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压实责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规划定位。
一是立方向。确立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地势低洼的特点优化种植业结构,做好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适应性强的特色产业、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育龙头。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扶贫车间,发挥龙头企业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开拓等优势,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三是转方式。创新生产方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推进“三变”改革为动力,引导土地依法适度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生产、标准生产、品牌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夯基础。改善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居民迁建、行蓄洪区治理、群众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五是强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制定面向行蓄洪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扶贫政策,确保沿淮行蓄洪区与全县、全市、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目标任务。
确保到2020年,行蓄洪区适应性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抵御洪涝灾害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将沿淮行蓄洪区打造成为“陪我一起看淮河”的生态农业风景带。
确保到2020年,行蓄洪区优质稻麦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青饲青贮玉米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稻渔生态种养面积0.48万亩,水产品种植、养殖面积1.7万亩,瓜果蔬菜特色产业面积0.3万亩,禽类健康养殖1.8万只,畜类健康养殖1万头;行蓄洪区贫困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县(市)平均水平,贫困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到2030年,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稻麦主导产业实现规模集约化种植;延长主导产业链条,推动实现高端粮油制品、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引领服务型农业发展。通过农工、农商、农旅和全产融合,构建三次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增加收益,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三、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
(一)产业发展思路。
——特色粮油产业。以优质粮油生产为抓手,重点打造优质杂交稻和弱筋小麦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壮大“蒸谷米”、“凤凰岭”等品牌。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优质粮油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按照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思路,打造青饲青贮玉米种植基地。支持完善粮油烘干、仓储、加工设施,建立优质粮油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构建粮油营销网络,打造区域特色粮油品牌。
——瓜果菜种植产业。面向合肥、蚌埠等周边乃至长三角市场,重点发展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以及黄瓜、辣椒、芹菜等设施蔬菜,建设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品牌建设,提高蔬菜商品化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蔬菜贮藏、保鲜等体系建设,完善蔬菜批发和零售网络,构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畜禽养殖产业。严格划定禁限养区,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支持生态养殖,逐步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模式,适度发展生猪、肉牛健康养殖,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白鹅、麻鸭等水禽养殖。重点支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猪-沼-菜(稻)”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体系。
——渔业产业。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沿花园湖周边重点发展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生产。行蓄洪区渔家文化底蕴深厚,围绕“吃渔家饭、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享渔家乐”等渔家文化,深入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打造环花园湖渔家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产业。顺应现代农业功能拓展新趋势,以农业田园景观、高新技术观摩、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传承、农家餐饮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培育壮大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与服务业相融合,积极打造“一乡一节,一品一节”的新格局,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二)产业空间布局。
围绕“水”字做文章,针对不同的地理高程,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产业布局。
1. 优质粮食种植业。一是优质杂交稻。在地势较低的水田地块,重点发展优质杂交稻,并作为家家乐米业、中益农业等龙头企业的种植基地,构建利益共同体,围绕“蒸谷米”、“凤凰岭”等品牌,带动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共同发展。基地主要分布于小溪河镇、大溪河镇、枣巷镇、桥头镇等。到2020年,基地面积达6.5万亩。二是优质弱筋小麦。在沿淮地势较高的旱地区域,重点发展弱筋小麦,并作为小岗粮油、盛源农业等龙头企业的种植基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围绕“花园湖牌”、“怡雪”等面粉品牌,采用订单农业模式,确保农民分享二三产业效益。主要分布于板桥镇、枣巷镇、桥头镇等。到2020年,基地面积达6.5万亩。三是青饲青贮玉米。在灌溉设施完善的水浇地区域,重点发展青饲青贮玉米,并作为正大集团、小岗宝迪、大明牧业等龙头企业的饲料生产基地,围绕生猪、肉牛等健康养殖,实现种植结构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转化。基地主要分布于板桥镇、黄湾乡等。到2020年,基地面积达2.4万亩。
2. 水产品种养业。发挥行蓄洪区水资源丰富优势,鼓励种植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农产品。支持贫困村开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重点发展鲢鱼、鳙鱼、河虾、螃蟹等渔业养殖,利用稻田开展稻渔综合养殖。基地主要分布于枣巷镇、黄湾乡、大溪河镇、桥头镇。到2020年,种养基地面积达到2.3万亩。
3. 瓜果菜种植业。围绕周边市民的“菜篮子”,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扎实经营好行蓄洪区“菜园子”,重点种植黄瓜、辣椒、芹菜等设施蔬菜,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鼓起贫困户的“钱袋子”。基地主要分布于枣巷镇、黄湾乡、桥头镇等。到2020年,基地面积达到0.5万亩。
4. 禽类健康养殖业。在遵循防洪、环境保护等法规前提下,以沿花园湖周边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白鹅、麻鸭等禽类健康养殖业,辐射带动行蓄洪区乡镇水禽产业规模化发展。基地主要分布于枣巷镇、黄湾乡等。到2020年,基地养殖禽类2万只。
5. 畜类健康养殖业。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采用订单养殖模式,承接龙头企业的养殖订单,适度发展生猪、肉牛健康养殖,带动当地群众致富。重点支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猪-沼-稻(菜)”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体系。基地主要分布于枣巷镇、黄湾乡、小溪河镇等。到2020年,基地养殖0.8万头。
四、重点项目规划
(一)无公害瓜果菜基地:桥头镇汉塘村、宝龙村,枣巷镇张王村,预算资金900万元,带动主体七里香无公害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二)芡实(莲藕)种植基地:大溪河镇马山村,预算资金500万元,带动主体凤阳县益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枣巷镇张王村、黄湾乡梨园村、老鹳村,大溪河镇草堂村,预算资金1000万,带动主体枣巷镇迎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黄湾乡陈建柱家庭农场。
(四)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大溪河镇石塘村、胡刘村,建设预算资金200万,带动主体凤阳县中益绿洲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稻渔生态种养基地:桥头镇汉塘村、楚塘村,预算资金700万元,带动主体明光市桥头镇钟加柱家庭农场。
五、完善产业扶贫机制
(一)产业选择机制。依托优质粮油、特色种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将精准扶贫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提供扶贫产业发展水平,带动贫困户、贫困村脱贫。依托水域、耕地等资源优势,变特色资源为经济效益,带动贫困户、贫困村脱贫。依托“互联网+”、“旅游+”等新型业态,解决贫困地区信息闭塞、销售不畅等难题,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主体带动机制。鼓励凤宝粮油、小岗宝迪、大明牧业等龙头企业,在行蓄洪区优先布局种养基地,采用订单方式,与贫困户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共建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当地资源开发和贫困人口就业。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利用村集体在精准识别贫困户、产业选择和市场服务的优势,将产业扶贫与壮大集体经济有效组合,带动贫困户增收。依托小岗农副产品加工园、凤宁产业园,形成“园区+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综合体。
(三)利益联结机制。利用股份合作模式,将贫困户可入股经营的资产入股给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经营,获得分红收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项目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折价入股,贫困户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利用订单模式,引导贫困户与新型主体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产品由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合同保底收购。利用托管模式,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国家给予贫困户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帮扶意愿和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约定收益。利用务工模式,贫困户根据时间、劳动力等,自主到附近产业基地务工,获取稳定收入。
(四)金融帮扶机制。围绕水禽养殖、水生作物、稻渔种养、瓜菜种植、休闲农业等产业体系构建的需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产业建设和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贷款额度向行蓄洪区倾斜。鼓励金融机构为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利用农业保险扶贫,扩大保险范围,开发保险新品种,提高贫困主体的抗风险能力,财政对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标落地产业清单,统筹整合产业扶贫、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美丽乡村等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形成集聚效应,聚焦产业发展,向行蓄洪区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或倾斜安排。
(二)创新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搭建农户融资平台。通过建立落实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担保等机制,引导更多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产业。鼓励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及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支持。
(三)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在行蓄洪区探索开展种植业补充保险或农业大灾保险,进一步提高行蓄洪区贫困户三大粮食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鼓励开展设施果蔬、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气象保险等试点,通过保费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政策支持。
(四)完善土地政策支持。科学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蓄洪区生产保障能力。鼓励行蓄洪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安置点和重点项目用地,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将符合条件的地块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备选库,根据项目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行蓄洪区安置点建设及土地复垦利用。加强设施农用地用途管制,种养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配套用地等符合设施农用地管理规定的,纳入设施用地范围。
(五)强化精神文化教育。扶贫先扶志。大力宣扬贫困户脱贫先进事迹,培育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扶贫精神,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树立脱贫志气,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打破“等、靠、要、比、怨”的懒惰思想。扶贫必扶智。加强与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实际,采取专家授课、现场培训等方式,按农时分模块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凤阳县、明光市政府成立沿淮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县(市)长担任常务组长具体抓落实,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推进与管理。市直农业、水利、发改、国土、财政、交通、规建、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行蓄洪区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统筹推进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
(二)加强进展调度。按照县(市)指导、镇负责、村(社区)落实的要求,凤阳县、明光市要明确产业规划落地时间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项目实施。
(三)加强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地发展水禽养殖、水生作物、稻渔种养、瓜菜种植、经济林种植等适应性产业,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优秀范例,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类型扶贫模式,通过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议等方式,引领示范推广沿淮行蓄洪区产业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四)加强评估考核。凤阳县、明光市政府要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标产业落地清单进行督促检查,将行蓄洪区产业发展任务列入所在乡镇、有关县(市)直帮扶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附件:1. 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项目任务汇总表
2. 滁州市花园湖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规划
附件下载: 滁政秘[2018]73号.doc